太学院的藏书阁,巍然矗立于学府深处,是一座知识的圣殿,吸引着无数学子纷至沓来。步入其间,一股浓厚的墨香与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瞬间穿越千年,置身于学问的海洋。
藏书阁外观古雅庄重,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无不展现出宋代建筑的独特韵味。
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字迹苍劲有力,寓意深远,昭示着此处乃研习经史、探求真知之所。
门额之上,“藏书阁”三字熠熠生辉,笔法雄浑,彰显其承载华夏文明的重任。
步入阁内,眼前豁然开朗。中央是一宽敞的大厅,四壁皆为高耸的木质书架,整齐排列,层叠有序。
书架上密密麻麻地陈列着各式典籍,线装古籍、竹简帛书、海外舶来之文献,种类繁多,无所不包。
从儒家经典到诸子百家,从天文地理到农桑医术,从诗词歌赋到史传杂记,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阁中设有检索区,一排排编目卡片整齐排列,详尽记录着每部书籍的作者、年代、类别等信息,便于学子们快速定位所需文献。
此外,还有专门的阅览室供学子们静心研读,室内光线柔和,布置雅致,案几笔墨齐备,营造出宁静而专注的学习氛围。
沿着回旋楼梯拾级而上,各层楼阁内设专题分馆,如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依据《四库全书》分类体系,使得浩如烟海的典籍井然有序。
顶层则收藏着一些珍贵罕见的孤本、善本,以及历朝历代名家手稿、抄本,这些无价之宝被妥善保管于特制的樟木箱内,只供学者专家预约查阅,充分体现了太学院对知识遗产的尊重与保护。
藏书阁内常可见到学子们或低头沉思,或疾笔摘录,或低声讨论,每个人都在这片知识的森林中寻觅自己的学术之路。
偶尔,会有老者缓步而过,他们是学识渊博的教谕,或是退休的学官,他们行走其间,仿佛是知识的守护者,无声地传递着对学问的虔诚与执着。
藏书阁,对于酷爱学问的李清照而言,无疑是她的精神圣地,她怀着对古代诗歌的满腔热情,特地预约借阅了《诗经》的古本,打算亲自抄录回家,细细品味。
李清照的日常颇为简单,上午她会去听课,作为旁听生,她只挑选那些真正吸引她的课程。
然而,自从与綦崇礼重逢后,她发现自己更愿意去綦崇礼的课堂上听课。
尽管如此,诗词依旧是她的最爱,她一直怀有一个愿望——亲自抄录一本《诗经》珍藏,前段时间父亲李格非就借过一本《诗经》给自己学习。
太学院的藏书阁珍藏着《诗经》的古本,李清照虽预约借阅,但因时间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抄录。
于是,她调整了自己的日程:上午去旁听课程,下午则完全沉浸在藏书阁中,致力于《诗经》的抄录工作。
在抄录《诗经》的过程中,李清照的心思总是常常飘向綦崇礼,那位在课堂上神采飞扬、才情满溢,眉宇间透露出深邃智慧的同窗。
内心深处,一种莫名的期待悄然萌生。
就在她沉浸于抄录与思念之中时,目光无意间穿过重重书架,竟意外地捕捉到綦崇礼的身影。
他正立于不远处,一手轻抚书脊,一手捧读着一本厚重的古籍,全神贯注。
这一幕,使李清照的心跳不由得加速,她轻轻放下笔,悄然向他走去。
轻声来到綦崇礼身旁,李清照故意清了清嗓子,希望引起他的注意。
等待片刻,见他没有反应,便轻声呼唤:“同学。”
綦崇礼闻声抬头,见到近在咫尺的李清照,略显惊讶,但很快展露出一个亲切温和的笑容,
“哦,这么巧,你也在这里。”
说完,他又低头继续阅读。
李清照在旁边心不在焉地翻阅着书籍,眼神不时飘向綦崇礼。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