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粮而收钱,对河坊村来说,这大概是历史上的头一回。这件事儿也许要掰成两半儿来看。

一方面,这可能是件好事。

生活越来越好了,一定程度上也许要归功于经济越来越活了。不交粮而交钱,可以让大家伙儿放手去种自己想种的庄稼,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如果有谁不想种地,就干脆把自己的几亩田全都种上玉米,春种秋收,长年地外出打工去,也能挣不少的钱。

如果连种玉米也嫌费心劳神的话,就索性把地租出去,解脱开来另谋生计,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为了应付秋天的公粮而必须守在地里种花生、种芝麻了。

只要能在外面挣得钱回来,哪怕家里的田全都荒着,也无关紧要了。

退一步讲,即便是不外出打工去,老百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觉得哪样儿庄稼收益好,就种哪样儿,反正挣得钱多就是了,而不必再去计较什么谷子高粱,或者是红薯土豆了。

可要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也不是件那么简单的事儿。脱离了土地外出闯荡,闯得好,就飞黄腾达,可万一要是闯不好,也会落得非常狼狈。

以前习惯了按部就班地根据征税的要求种油料,现在突然不做要求了,大家伙儿反而有些不知道该种什么好了。在讲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日子里,只要地里能产粮食,就有的吃,就能交上公粮。可现在国家在宣传什么市场经济,光有粮还不行,很多东西要拿钱去换,很多的事情要用钱来办。

何远山不懂得市场经济是什么意思,可是他明显感觉到:以前是粮比钱重要,有钱未必就能买得来东西;现在钱比粮重要了,没有钱就一定买不来东西。他前些年积攒下来的那装满了七八个水泥大缸的谷子和玉米,似乎也不像从前那样靠得住了。

村里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所以今年一开春,何远山就和妻子商量该如何打理家里的几块地。种什么最划算,种什么又最保险,是件十分值得考虑的事儿。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不能预料到秋天什么东西最贵,所以到底种什么最划算,恐怕谁也说不清楚。至于种什么最保险,以前种谷子,种花生芝麻最保险,因为都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可现在似乎这些也不再保险了。这几年村里时期种果树的几户人家,已经尝到了不少的甜头,尤其是桃子,市场销路紧俏,经济效益非常的好。可是何远山只在玉盈刚刚上学那一年种了一亩地的桃树,去年才刚刚零星地结出了几个果子,还没有卖到什么钱。其它的地里也不能马上就长出一地的果树来,果树的栽培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开花结果。

因此,对于应该种什么庄稼才好,着实让夫妻二人一筹莫展。到最后,何远山和妻子也只好决定先以不变应万变,继续种谷子和花生,好好观察一年村里的发展形势,到明年再另做定夺。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