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新地产项目 求订阅

接下来的几天。

迎春坊13号被凶手袭击,这个新闻很快在沪市发酵。

一些报纸甚至挖掘到内幕消息,刊登了顾竹轩的顾氏车行,和一种中小车行的矛盾,文中更是影射顾竹轩向一种车行收‘保护费’、打压小车行,最终才酿成苦果。

这些新闻一出,顾竹轩立即开始臭名远扬起来。

这一点,是顾竹轩压根没有想到的。

等他反应过来,媒体都已经传开,根本来不及处理。

甚至租界的工部局也看不惯顾竹轩,有意将舆论放大,一时间对顾竹轩的冲击很大。

一家茶馆里。

六家中等车行的老板再次聚在一起,不过他们却有些高兴不起来。

韩延豹更是抱怨道:“你们是不是有人请了杀手,去顾竹轩府邸刺杀,这可是糊涂事啊,惹怒了顾竹轩,我们都有麻烦。”

冯敬涛皱眉说道:“未必就是我们这里的人,你不要随意猜测,你没有看报纸,顾竹轩现在也得罪了永安公司和公董局,说不定就是他们做的。更何况,现在顾竹轩名声大受打击,我们也未必怕他。”

其余人纷纷说道:

“我肯定不会做这种事”

“是啊,我防他还来不及,哪里还敢去惹他。”

大家纷纷否认,生怕引火上身,毕竟顾竹轩手下的流氓那么多,不知道哪天他们就被人干掉。

韩延豹叹了一口气,他现在也想到了这个可怕的可能性,早知道他就不该参加这个联盟了,抽10%也就是了。

不过现在,他又舍不得机会起来。

冯敬涛说道:“不管怎么说,现在我们六家绝对要保持一致,不能将车行信息交上去,更不要答应10%的抽数。只要我们共进退,绝对可以让顾竹轩退缩的。”

“好,这个我同意,痛打落水狗!”

“对,怕什么!”

很快,大家重整信息,决定和顾竹轩顽抗到底。

他们不知道的是,顾竹轩现在对他们也非常恼火,如果不是担心被留下证据或者造成不好的舆论,顾竹轩恨不得马上派人干掉冯敬涛这样的领头羊,杀鸡儆猴。

当然,沪市还是有王法的,只是执行力很差。

而且一般只有一种情况下,沪市的王法执行力才稍微好一些,那就是舆论影响、德高望重的人关注。

前世的顾竹轩就坐过牢,当然那是被黄金荣陷害,顾竹轩的一个保镖/门徒杀了人,结果顾竹轩本人被判了足足十五年时间,若不是顾祝同求情和其它打点,顾竹轩也不可能一年就出狱。

这方面来说,顾竹轩和‘三大亨’影响力差太远,而且智谋也有不足被人抓住把柄。

另外一边,陈光良也在办公室里思考着接下来的黄包车行业走势。

如今顾竹轩被人刺杀,他一定是会继续找六大车行的麻烦,现在顾竹轩又势弱舆论削弱,双方斗个旗鼓相当也不一定,这样就给了长江车行发展的机会。

而且对陈光良来说,不管是顾竹轩,还是那个唐嘉鹏,都不足为虑了。

据陈光良的了解,唐嘉鹏这个人弱点也很大——好色、易怒、心胸狭窄,这样的人收为手下,未必是一件好事。

所以顾竹轩以后,可能会受到唐嘉鹏的反伤。

其实陈光良只想好好的发展车行,做正当的生意,但有些事情总是身不由己,让他不得不卷入一次次争斗中。

接下来,他要努力改变这种情况。

车行的生意要继续发展,但一定还要发展其它行业,出租车行业算是车行的延伸。

目前,陈光良已经在地产业上取得很大的成绩,凭借‘幸福家园’这个项目,他逐渐成为沪市地产界的名人。

最近经常有媒体和地产公司,前往长江地产进行采访和考察,陈光良也逐渐在地产界崭露头角。

这是一件好事,陈光良有希望在一年两年里,跻身地产大亨。

整个愚园路2.7公里,其中大概有700米和靖安寺路平行,这段重合的路段无疑是最昂贵的地段;而剩下的2公里,越往西边价格就越便宜,越靠近东边的靖安寺越贵。

不过最近由于‘幸福家园’项目兴建,以及整个沪市的地产上涨,所以导致愚园路地皮的价格迅速大涨。

陈光良来到距离愚园路西端尽头约300500米的地方,这里东侧有他的13亩土地,上面种植着蔬菜,还有搭建了车夫公共宿舍,即大通铺;而东边的土地,便是当初的‘白虎地’,也就是乱坟岗。

两块土地隔着一条小河沟,所以又算是河东与河西,在不远处是宏业园地块1900年前后始建,中西风格混杂,有石库门形态,北部9幢假三层园住宅为段祺瑞之子段宏业20世纪20年代所建。

实际上。

愚园路毕竟是公租界‘越界筑路’的一部分,所以马路两侧是有一些石门库建筑群和园别墅的;只不过,更多的是农田和荒废地皮而已。

但最近这条马路的价格上涨非常快,已经引起很多地产人的注意。

哪怕前面最便宜的农地,如今也翻了近一倍,最低也要2000大洋了。

而像‘幸福家园’那边的土地,则已经涨到40005000大洋每亩原来是3000大洋每亩。

当然这点涨幅不会让陈光良高兴的,毕竟他可是知道——在19281929年的沪市,整个地产就增加了20亿大洋的投资,翻了一倍。

所以他估计在1930年时,愚园路最便宜的地方,怕是也得要七八千大洋每亩的价格。

相当于,三年的时间翻五倍以上!

“陈老板,这位就是这片土地的业主岑老先生,他也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

站在乱坟岗上,王左义为陈光良介绍了一位六十岁的老人,身边还跟着几个晚辈。

“岑老先生,您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