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

《孙亮:东吴的悲剧少主》

第一节:幼主临朝

赤乌六年(公元 243 年),东吴建业皇宫内,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打破了宫苑的宁静,孙权最小的儿子孙亮诞生了。孙亮自幼便聪慧过人,那双灵动的眼睛仿佛能洞悉世间的一切,模样也生得可爱伶俐,深得孙权的宠爱与重视。

在宫廷的岁月里,孙亮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好奇心。他对诗书礼仪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在书房中沉浸于古籍经典之中,对于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他总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在武艺方面,他也不甘示弱,小小的身躯在练武场上挥舞着剑戟,虽略显稚嫩,却透着一股坚毅。

时光荏苒,赤乌十三年(公元 250 年),东吴的宫廷风云变幻,太子孙和被废。在诸多复杂的政治因素和孙权对孙亮的偏爱之下,年幼的孙亮被立为太子。次年,孙亮的母亲潘氏被册立为皇后。然而,这看似荣耀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危机和挑战。

孙权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深知孙亮年幼,难以独自应对复杂的朝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权忧心忡忡,他精心为孙亮安排辅政集团与顾命大臣。他任命大将军诸葛恪为太子太傅、会稽太守滕胤为太常、中书令孙弘为少傅,同时召见将军吕据、侍中孙峻交待托孤后事。

神凤元年(公元 252 年)四月,孙权在病榻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十岁的孙亮继位,大赦天下,同时改元建兴。小小的孙亮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高高的皇位上,望着殿下一众神色各异的大臣,心中虽有对父亲的不舍和对未来的迷茫,但也有着一股隐隐的决心,要守护好东吴这片江山。

建兴元年(公元 252 年)五月,孙亮册封群臣,封诸葛恪为皇帝太傅,总揽军政大权;封滕胤为卫将军同时兼管尚书事宜;任大将军吕岱担任大司马。此外,朝中其他官员也都受到孙亮的封赏,晋升职级。此时的诸葛恪虽说作为辅政首辅总揽大权,但辅政集团内部并非一片和谐,代表宗室势力的孙弘就曾担心自己会受制于诸葛恪,于是在孙权刚去世的次日封锁了孙权去世的消息,企图以假传皇帝诏书的方式除掉诸葛恪。幸好,诸葛恪在孙峻的帮助下,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孙弘。

同年十月,太傅诸葛恪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巩固自己的地位,率领吴军扼守巢湖,修筑东兴城(今安徽含山西南),派将军全端守东兴西城、都尉留略守东兴东城。十二月,魏军大举进攻吴国,诸葛诞与胡遵等魏将率七万步骑兵进攻东兴城;王昶攻打南郡;毋丘俭出兵武昌。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孙亮在宫中焦急地等待着前线的消息,他的小手紧紧地握成拳头,心中默默祈祷着吴军能够胜利。

最终,诸葛恪率吴军于东兴与魏军交战,大胜魏军,斩杀了韩综、桓嘉等魏国将领,一时间,诸葛恪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消息传到宫中,孙亮欣喜若狂,他在朝堂上对诸葛恪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东吴的栋梁之臣。然而,他并不知道,这场胜利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二节:权臣更迭

建兴二年(公元 253 年)正月,孙亮册立原太子妃全氏为皇后,大赦天下。二月,对东兴之战中大胜魏军的将士大行赏赐。皇宫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然而孙亮的心中却并不轻松。

同年三月,诸葛恪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率军征讨魏国,四月对新城发起进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了吴军,将士们死伤大半,诸葛恪无奈只得于八月撤军回朝。经此一役,诸葛恪的威望一落千丈,百姓们对他也怨声载道。

孙亮坐在御书房中,听着大臣们对诸葛恪的议论,心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此时的东吴需要稳定,而诸葛恪的失误已经引起了民愤。

十月,孙亮采纳了武卫将军孙峻的建议,利用祭祀祖庙的机会,在酒宴殿堂内设下伏兵诛杀了诸葛恪。那一天,皇宫内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孙亮的心跳得很快,他知道这是一场冒险,但为了东吴的未来,他不得不这样做。诸葛恪死后,孙亮大赦天下,任用孙峻为丞相,并加封富春侯,从此孙峻独揽大权。

孙峻身居相位,掌控大权,却行事乖张,不仅把持朝政,让百姓怨声载道,还奸淫宫女,甚至与全公主私通。他的专权使得朝中的公族大臣们感到忧虑,五凤元年(公元 254 年)秋,吴侯孙英企图谋杀孙峻,可惜事情泄露,孙英自杀身亡。

五凤二年(公元 255 年)正月,魏国镇东大将军毋丘俭与前将军文钦率领淮南的军队叛魏讨伐司马师,两军在乐嘉城(今河南商水县东)交战,淮南军战败撤离。吴国丞相孙峻与骠骑将军吕据及左将军留赞率军赶往淮南,原本打算攻打魏国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但途中得知淮南叛军已经战败撤走,于是转而进攻魏国橐皋(今安徽巢湖市西北柘皋镇),而后魏国叛将文钦带领淮南地区数万人投吴。同年二月,孙峻率师回朝之后,吴军在高亭与魏军相遇并交战,魏军败退。但同时留赞在菰陂(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华陂镇)被诸葛诞的部将蒋班所率的魏军击败,留赞、孙楞、蒋修等吴将被杀。

同年三月,东吴朝廷派镇南将军朱异攻打魏国安丰郡,没能攻下。同年秋七月,吴将军孙仪、张怡与林恂等企图趁会见蜀汉来使的机会发动政变、诛杀孙峻,结果没能成功,朱公主也因此事被株连处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