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缓缓驶过建康的街道,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宛如为这座古老的都城奏响了一曲低沉而悠长的乐章。萧宝义的马车装饰得极为华丽,车厢外镶嵌着精致的金箔花纹,在秋日的阳光下流光溢彩,四角垂挂着赤红的流苏,随着车身的轻微晃动而微微摇曳,宛如跳跃的火焰,为这趟出行增添了几分喜庆与庄重。纱帘轻垂,与初次出门时被遮得严严实实的马车不同,透过这层薄薄的帘布,谢斯南得以清晰地窥见车外的景致,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新奇与激动。

建康城,作为南齐的都城,自东晋以来便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此刻正值深秋,繁华与萧瑟交织,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情。街道两旁,建筑错落有致,青砖黛瓦的楼阁鳞次栉比,屋檐飞翘,角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凤纹饰,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楼阁或高耸入云,气势恢宏;或小巧精致,别有一番韵味,它们共同构成了建康城独特的天际线。

街上倒暂时还看不出有什么异常,毕竟对于老百姓来说北魏的军队还很远。在那些大户人家的门前,常常悬挂着红漆的门匾,门匾上以篆书或隶书刻着家族名号,字迹遒劲有力,彰显着主人的地位与威严。偶尔,还能见到几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家仆进出,他们或手持拂尘,或肩扛礼盒,步履匆匆,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宴会做着最后的准备。

街边的小巷里,则是另一番景象。几座白墙灰瓦的民居静静地伫立着,墙头攀附着几株不知名的藤蔓,深秋的叶子已经开始泛黄,有的甚至已经枯萎,风一吹,叶片便轻轻飘落,打在墙面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为这座城增添了几分深秋的萧瑟与宁静。巷子深处,偶尔传来孩童的嬉笑声,几个衣衫简朴的小孩正围着一个泥偶玩闹,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仿佛为这座古老的城池注入了一丝生机与活力。

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既有身着锦袍的士族子弟,骑着高头大马,神色倨傲地穿行而过,他们的马匹毛色光亮,鞍鞯华丽,引得路人纷纷侧目;也有挑着担子的商贩,吆喝着叫卖新鲜的果蔬和鱼虾,他们的声音此起彼伏,构成了建康城独特的市井交响乐。一个卖鱼的汉子正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向路过的妇人兜售:“新鲜的鲤鱼啊,刚从秦淮河捞上来的,肉质鲜嫩,保证让您满意!”旁边,一个卖果子的老妇人正把一篮子橙黄的柿子摆得整整齐齐,柿子表面还挂着一层细细的霜,晶莹剔透,看得人直咽口水。

不远处,一家糕点铺前人头攒动,香气扑鼻。只见店主正熟练地用竹签串起几块糯米糕,蒸得软糯的糕点上撒着一层细腻的糖粉,散发着淡淡的甜香。糕点的表面泛着晶莹的光泽,仿佛每一块都能融化在舌尖,让人忍不住想要品尝。旁边的摊位上,一口大锅里煮着热腾腾的鱼羹,锅边放着几片新鲜的姜片和葱段,香气四溢,勾得人食欲大动。鱼羹的汤色奶白,鱼肉鲜嫩,搭配着姜片的辛辣和葱段的清香,味道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再往前走,一个卖蒸糕的摊位吸引了谢斯南的注意。摊主正在用竹叶包裹着糯米和细碎的红豆,手法娴熟而富有节奏感。蒸笼里的热气腾腾而上,带着一股清新的竹叶香和红豆的甜蜜气息。谢斯南不禁咽了咽口水,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她还没有认真地尝过这里的美食。她作为现代厨师,对食物的敏感已经融入骨子里,眼前这些小吃,无论是做法还是香气,都让她感到新奇和渴望。她暗暗在心里盘算着:糯米糕的糖粉应该是用甘蔗糖磨成的,鱼羹的鲜味估计来自秦淮河的鲫鱼,而蒸糕里的红豆,倒是和现代的红豆糕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有机会,她真想停下来,尝一尝这些地道的南齐风味。

路边还有一个卖糖炒栗子的摊位,摊主正用铁铲将一锅栗子翻炒得金黄诱人。栗子壳被炒得微微裂开,露出金黄色的果肉,香气扑鼻,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几个孩子围在摊位旁,眼巴巴地盯着锅里的栗子,似乎在等待摊主将它们装进纸袋的那一刻。谢斯南看着这些孩子,忍不住想起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吃糖炒栗子的场景,那种香甜的味道至今难忘。她微笑着摇了摇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不远处,一座高大的牌坊横跨街道,上面雕刻着“太康坊”三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仿佛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牌坊下人来人往,车马喧嚣,热闹非凡。几名商贩正推着木制的货车穿过牌坊,车上堆满了布匹、瓷器和香料,他们或高声吆喝,或低声议价,忙碌而充实。谢斯南的目光被一家书肆吸引,书肆的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文选新刻”,显然是刚刚印制的书籍。几名年轻的士子正聚在门口,低声议论着什么,他们或手持书卷,或眉头紧锁,神色间透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学问的尊重。其中一人手里捧着一本新书,神色间透着兴奋与满足,仿佛刚刚从书中汲取了无尽的智慧与力量。

马车继续前行,经过了建康最繁华的朱雀街。这条街道宽阔平整,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梧桐树,深秋的梧桐叶已经开始泛黄,有的已经飘落在地,被行人踩过,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街道两侧的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有卖丝绸的铺子,门口挂着五颜六色的绸缎,随风轻轻飘动,宛如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有卖瓷器的铺子,窗台上摆满了精美的青瓷和白瓷,它们或圆润如玉,或线条流畅,透着温润的光泽,让人不禁驻足欣赏;还有专门售卖香料和胭脂水粉的铺子,门前摆着一个铜香炉,炉中升起袅袅的烟雾,带着淡淡的檀香味,让人忍不住驻足深吸一口,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谢斯南透过纱帘,闻到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气,有商铺中飘出的檀香,有街边小摊上蒸糕的清香,还有秋风中隐约夹杂的桂花香。她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座茶楼上,茶楼的二楼窗户敞开着,几个文人模样的人正围坐在一起,吟诗作对,时而发出爽朗的笑声。他们或举杯畅饮,或挥毫泼墨,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沉醉。茶楼外,几位身着素衣的女子正手持团扇,轻声细语地交谈着,她们或低头浅笑,或抬头远眺,举手投足间尽显温婉与雅致。

再往前行,远处的紫金山若隐若现,山势巍峨,绵延起伏,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在建康城的东边。山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朦朦胧胧间,仿佛披了一袭轻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仙气。深秋时节,山间的枫叶已染上浓浓的红意,像是画师随意泼洒的朱砂,又似烈火在山峦间燃烧。红叶与青翠的松柏交相辉映,点缀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让人不由得心生向往。

山脚下的寺庙隐约可见,檐角飞翘,香烟袅袅升腾,与山间的薄雾交织在一起,仿佛天与地之间的纽带。紫金山的山道蜿蜒曲折,几名僧人正沿着山路缓步而行,手中握着禅杖,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古画中的点景人物。山腰处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清脆悠远,打破了山间的静谧,却也更显出紫金山的灵动与生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