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陛下不开恩。”冯盎摇头道:“我们没有选择,先跟你通气,我们该怎么说。”

“只有今天晚上。”

“记住,我们没有见过,你也不知道御史大夫来了。”

“守口如瓶,一旦外泄,我们……。”

冯智戴严肃道:“孩儿明白!”

……

一夜过去,长安夜晚的喧闹落下,白日的喧嚣接上。

没有人知道暗流在蓄力,会在某个时刻迸发出来。

五天的大庆一过,满是洋溢着赞扬歌颂的报纸,突然画风一变,报道党仁弘贪赃枉法,鱼肉乡里的事情。

当即在长安城内引起哗然。

长安百姓无不交头接耳,痛斥党仁弘的恶行。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崔敦礼看到报纸内容,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双手都在颤抖。

杨师道一手压着报纸,唉声垂头不作声。

“冯氏父子,竟然作证了?”

“他们怎么敢,怎么会的……。”

崔敦礼很害怕。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害怕。

“他们回答三司,党仁弘的事,就没有回转的余地。”

杨师道说道:“陛下知道后,会是什么反应?”

崔敦礼苦涩的开口道:“冯氏父子的证词一出,党仁弘是有死无生。”

“现在还没有决断,只怕是在等,更加清楚的调查。”

杨师道询问道:“元礼,你能不能动手稍微压一压,不让消息传播的那么快。”

“我压不了。”崔敦礼摇头道:“他们已经大肆把报纸,送到各地了。”

“混账,他们难道还没看到其中有蹊跷吗?”杨师道忍不住骂道:“以为真的闹得天下皆知,让陛下有压力,他们就赢了嘛?”

“这些人,真是已经鬼迷心窍,利令智昏了。”

他杨氏在长安遭受重创,都没有这么大乱阵脚。

反而是那些世家大族,一个个跟疯了一样,要跟陛下较量。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了。”

崔敦礼无奈一叹,道:“只是希望,是我们多虑了吧。”

这不过是自我安慰,朝中中枢大臣没有吭声,估计就是看到背后暗藏的凶机。

……

广州。

御史台的人赶到,跟当地官府通气后,第一时间,就把弹劾党仁弘的监察御史给看管起来。

“罗储,你弹劾党仁弘一事,圣天子下旨彻查。”

“现在请你原原本本的,将你知道的事情,人物,东西等,说出来吧。”

“我们会第一时间查证。”

在询问了罗储后,御史台官员当即按照他提供的信息,开始寻找有关人等。

很快,就有数十人被御史台叫来询问。

其中牵连的有官员,有商人,还有当地的一些大族。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询问,总算是初步把事情给理清。

随后御史台带着有关人等,启程前往长安。

“快马传报长安。”

“是!”

……

李世民接到御史台送来的广州奏报,雷霆震怒,但他却将事情压了下来,并没有马上处置。

不过,这事被朝中官员知晓。

“看来陛下,似乎还是要偏袒党仁弘的啊。”

“不能,党仁弘犯下这样的罪行,怎么能不按照律法办呢?”

当前往广州的御史台官员归朝,已经是夏中时候。

呈报一层层递上去,李世民也压不住了。

在朝议上,百官们就对如何处置党仁弘展开讨论。

“广州监察御史弹劾所属。”

“党仁弘行径,令人发指,罪恶滔天,罪不容诛。”

有官员义正言辞的说道:“请陛下严惩法办。”

李世民露出为难之色,道:“党仁弘是秦王府的老人,更是大唐开国功臣。”

“朕属实是不忍心……。”

众人:“???”

不对劲啊。

崔敦礼与杨师道有些傻眼。

这与想的不一样。

陛下不想处置党仁弘,那三司调查是怎么回事?

难道说是太子授意的?

太子与陛下在党仁弘一案,如何处置上产生分歧了?

“陛下,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司调查,罪行确凿,罄竹难书。”

有官员起身,据理力争道:“陛下岂能念旧情徇私,置律法大事不顾?”

“臣以为,处死党仁弘是应该的,符合律法的。”

这人说完,马上又有其他的官员开口,“国法森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何况还是党仁弘。”

“他的功是功,但过是过,不能因为有功,就赦免他。”

“那以后谁还会畏惧国法,谁还会按照国法约束自己呢?”

朝中官员你一言我一句的,都是在劝李世民要处死党仁弘。

李世民露出悲伤之色,道:“三司,你们觉得呢?”

“朕想从轻发落党仁弘,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马周第一个应声道:“陛下,按律,党仁弘该处死!”

孙伏伽道:“大理寺也是如此判决。”

刘德威道:“陛下,臣也觉得可以给党仁弘一个机会,但他犯的罪行太大了,每一条都是该轮死罪的。”

“刑部维护国法,不能置律法威严不顾。”

“刑部也认为论死!”

(本章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