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高第两部就地补充兵员,总兵力合计大约五万余人。
以吴三桂突出的军事才能以及在关外与满蒙八旗抗衡十多年的战争经验,消灭各方面都平庸无奇的唐通部队,确实易如翻掌,但面对随后的大顺军主力,他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而且山海关一地的粮饷和兵员、物资等后勤补充,绝不可能支撑一支五万人的部队长时间战斗。
更被动的客观情况是山海关地形狭长,东面是大海,西面是山脉,无法机动作战,只能固守,一旦作战失利,除了北上投降满清,就只能跳海了。
此刻,吴三桂坐在山海关内,心神不宁,左右为难。
他的下属胡守亮和方献廷等人已经向他提议向满清借兵,这使得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总兵大人,目前我军虽有五万之众,但仅凭山海关一隅之地,兵员和粮饷都无法长久支持。
一旦李自成的大军到来,即使我们关宁将士再英勇无畏,恐怕也难以抵挡。因此,向满人借兵之事刻不容缓啊!”吴三桂的得力大将胡守亮建言道。
“是啊,总兵大人,大不了我们以割地为重礼,当前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百姓们对李自成这个流寇充满了怨恨。如果我们能够成功,世人绝不会将罪责归咎于将军身上。”另一名下属方献廷也附和道。
吴三桂站在山海关城楼上,望着远处的大好河山,心中犹豫不决。
他知道,如果自己选择向满清借兵,就将背负千古骂名,但如果不这么做,又该何去何从呢?
他从小就在与满清的战斗中长大,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在每一次明清大战中,他几乎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所率领的部队更是关外明军的抗清主力之一,以顽强的战斗力著称。
松山一战之后,宁远成为了明朝在辽西的最后一道防线,孤零零地矗立在关外两百多里外。
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阵地,拒不投降,带领着军队一次次击退了济尔哈朗和阿济格对宁远的进攻。
沉默不语的吴三桂站在原地,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想起自己多年来与清兵作战的日子,曾以为自己能够左右国家的命运,但如今却陷入如此绝境。
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眼中闪烁着无奈的光芒,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必须做出艰难抉择。
吴三桂拿起笔,亲手写下了一封信。
这封信是他向多尔衮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承诺的重要文件,详细描述了当前的形势,并表示愿意投降满清,请求多尔衮出兵相助。
写完信后,吴三桂将它交给了两名得力部下——副将杨坤和游击郭云龙。
杨坤和郭云龙深知任务的紧迫性和危险性,他们接过信,立刻出发,带领一队精锐士兵,骑马疾驰,朝着辽东的方向前进。
吴三桂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情沉重。
他不知道这个决定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后果,但他清楚,如果不这样做,他将失去一切。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