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四书五经里有一本书,叫做《中庸》。

几千年来,为官者,奉行中庸之道,却忘了孔子还有一句话,叫做:乡愿,德之贼也!(《论语》)

什么叫乡愿?

就是你身边的那些老好人,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什么事儿都以和为贵,什么事儿都能自圆其说,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

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

刘心武《钟鼓楼》第四章:除了改革派和保守派,往往还少不了糊涂派(或叫和稀泥派)。

实际上,这种人没有自己的立场、思想和底线,不分是非,人云亦云,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塑造出一副谨慎、忠厚、老实的模样。

这帮人,最擅长的就是和稀泥、踢皮球。

开口就是:这事儿不归我们管,多大点事?你们私下解决不行吗?我们这里风俗就是这样,没有办法的事情。

和稀泥,就是做事谁也不得罪,调和纷争。

季羡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和稀泥,息事宁人的歪门邪道,不属于中国老百姓崇高的伦理标准。

汉朝的魏相,他治郡有方,深得民心。

汉宣帝即位后,官至丞相。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

在任相期间,他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

并要求各地官吏省诸用,宽赋税,奖励百姓开荒种田,积粮解困。

他与丙吉同心辅政,使君臣交泰,人民安乐。

魏相因在对策之中,成绩优秀,而被汉昭帝任为茂陵县令。

一天,一位桑弘羊的门客,冒充御史,住进茂陵传舍,而且态度蛮横,以县丞的迟拜见为由,捆绑县丞;

魏相疑其有奸,将其收捕立案,查实确系冒充,即按律处以死刑。

一时间,县中震动,治安大定。事后,魏相被升为河南太守。

魏相一上任,即禁奸邪,整顿吏治,直令豪强畏惧、百姓称快。

丞相田千秋死后,他的儿子任雒阳的武库令,见魏相治郡严厉,担心时间长了,会受罪责,就自已辞去了官职。

魏相派手下的使掾追赶,想喊他回来,终于不肯回来。

魏相自己遗憾地说:大将军听到这个长官辞职,一定会认为我因为丞相死后而不能礼遇他的儿子。

也会使那些当世的权贵们责备我,危险啊!

田千秋的儿子往西到了长安,大将军霍光果然因此责备魏相说:幼君刚刚继位,认为函谷关是保卫京师的坚固之地,兵器库是精兵聚集的地方,所以任命丞相的弟弟做函谷关都尉,任命他的儿子做武库令。

现在,河南太守不深切考虑国家大计,只是看到丞相死了就斥逐他的儿子,这是多么浅薄的举动啊!

后来,有人告魏相滥杀无罪的人,此事下到了主管官署。

河南的卒戍中任都官的有二三千人,阻拦霍光,自言愿意多在军队服役一年来赎河南太守的罪。

河南的老弱者有万余人守着函谷关,想要进去给汉昭帝上书,函谷关的官吏,把这件事报告了上级。

霍光因为武库长官辞职的事,就把魏相交给廷尉治罪。

魏相在监狱关了很久过了冬天,正巧赶上大赦才出狱。

又有朝廷的诏令让魏相去做茂陵县令,后来又迁为扬州刺史。

朝廷考查郡国的国相们,多数被贬谪过。

魏相与光禄大夫丙吉素来交好,丙吉在给魏相的信中说:朝廷已经非常了解的成绩与行为,将要起用您。

愿您慎重行事自我尊重,修养自身的才能。

魏相认为丙吉的话很对,因而把自己的威严收敛起来。

任刺史两年后,被朝廷征召为谏议大夫,又转为河南郡太守。

元平元年,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征召魏相进入朝廷,担任大司农,掌管中央财政,后来又迁为御史大夫。

四年后,长期把持朝政的大将军霍光去世,宣帝思其功德,以其子霍禹为右将军,任其侄乐平侯霍山领尚书事,其弟兄、女婿也各掌要职,还允许霍光的夫人霍显及诸女出入宫禁。

魏相担心霍氏的势力骄奢放纵,如若发展下去,恐怕难于控制。

于是,通过平恩侯许伯向宣帝上书,说:《春秋》讥讽世世为卿相的人,憎恶宋三代人都做大夫,到鲁季孙的专权当道,都曾使国家处于危难祸乱。

从武帝后元年间以来,王室子弟能得到俸禄,国家的政事却要由冢宰来决定。

现在霍光死了,他的儿子又做了大将军,他哥哥的儿子做尚书,掌握政要,他家的兄弟女婿们掌有兵权,很有权势。

霍光的夫人显和他们家的女眷都在长信宫有名籍,可以自由出入,有的夜裹从禁门出入,骄横奢侈,放纵不羁,恐怕将来会慢慢的无法驾驭控制了。

应该想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打消他们的阴谋,来强固大汉万世的基业,也使功臣霍光的声名得以保全。

另外,按过去的规定,凡上书给皇帝的人都要把奏书写成二份,其中一份为副本,掌领尚书省事务的官员先开阅副本,如果奏书的内容不当,就搁置起来不上报宣帝。

魏相又通过许伯抽去了副本,以免被霍氏的人阻挡下来。

宣帝看了奏疏后,幡然醒悟,听从其建议,任魏相为给事中,削夺了霍氏一门的兵权。

不久,霍家因谋杀许皇后之事,被罢黜三个侯的爵位,霍氏子弟都被调到地方去当官。

地节四年,宣帝提拔魏相为丞相。

霍氏对魏相又恨又惧,密谋伪造太后之令,先捕杀魏相,再废宣帝。

霍氏的密谋败露后,霍云、霍山等自杀,霍显及霍禹等被诛。

宣帝亲政后,励精图治。魏相则总领朝政,悉心辅佐,非常符合宣帝的心意。

元康年间,匈奴派兵围攻汉朝在车师国的屯田部队,多次进攻都失败。

车师的屯田部队打得极其艰苦,形势十分严峻。

宣帝知道后,和后将军赵充国等人商议,打算趁匈奴已经衰弱的时候,派兵攻打匈奴右地,使其不敢再骚扰西域。

魏相向宣帝上书劝谏说:臣听说,拯救危乱,诛除凶暴,称之为'义兵',仁义之师所向无敌。

敌人来攻击你,不得已而反击,称之为'应兵',抗击侵略的军队定能战胜。

在小事上,争胜斗狠不能克制一时的愤怒,称之为'忿兵',争气斗忿的军队会失败。

认为别人的土地货宝有利可图的,称之为'贪兵',贪婪的军队一定会被击败。

凭借国家面积很大,以人口众多相夸耀,因而想在敌人那里表现自己的威风的,称之为'骄兵',骄傲的军队会被消灭:这五个方面不仅是由人事决定的,也是天道决定的。

不久前,匈奴曾经向我们表示了善意,抓到汉族的人总是好好的送回来,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虽然这次他们争夺我们屯田的车师城,也不必太放在心上。

现在,我说各位将军想起兵攻入匈奴境内,臣我愚蠢,不知道这样的军队该叫什么名称。

现在,边境上的州郡,十分贫穷,父亲和儿子共同穿一件棉袄,靠吃野草、野果充饥,经常担心会活不下去,再也经不起战事的折腾。

战事过后,一定会有灾年!

说的就是,人民会有愁苦怨气,会破坏阴阳之间的平和。

即使出兵得胜,也还会有后患,恐怕灾难变故就会降临。

现在,州郡的太守、封国的国相大多不得其人,风俗浅薄,风雨不调。

考察近年的统计,子杀父,弟杀兄、妻杀夫的,共有二百二十二人,愚蠢的臣子我认为这决不是小变故。

现在,您身边的大臣不以此为忧,却想派兵攻打边远的少数民族来报不足挂齿的小仇,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于须臾而在于宫墙之内啊。

宣帝听从了魏相的意见,便没有出兵。

魏相喜欢观看汉朝旧事,和大臣对答机宜的奏章,认为现在与过去制度不同,现在只是要奉行过去的方法制度罢了。

因此,他多次条陈汉朝建国以来处理事情的妥善方法,以及贤臣贾谊、晁错、董仲舒等人的言论。

奏请汉宣帝予以施行,说:“臣听说上有圣明的君主,下有贤臣辅弼,那样君主才会安乐无忧而百姓和睦欢畅。

臣有幸在朝中做了丞相,却不能遵从祖先圣明的制度,广泛地教化人民,治理好天下,来昭示皇帝的圣明与仁德。

致使百姓中许多人背弃农耕之本,去从事商贾末事,有些百姓面有饥寒之色,使陛下担忧,臣魏相我罪该万死!

臣我智慧能力不高,不能明察国家大政,提出当前适宜的方法,思考人们做事的动机与目的,没能完全想明白。

我私下裹怀着尊敬的心情观看以前的记载,了解到先帝是多么圣明仁义,恩德深厚。

先皇帝为治理好天下辛勤劳苦,关心百姓,为水旱灾祸而忧虑,对贫穷、饥饿的百姓开仓发放赈济粮。

派遣任谏职的大夫、博士巡行天下,观察风俗的好坏,选择举荐贤良人士,平反冤案,办这些事的官员来来往往,不绝于路途。

节省诸项用度,减轻租赋,开放山林湖泽让百姓渔猎,禁止用粮食喂马、用粮食酿酒和私人屯积居奇: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周济困乏的人,安抚百姓,便利百姓的方法十分完备。

臣魏相不能一一表述出来,冒死罪把先帝处理旧事的诏书共二十三件事项上奏给您。

臣我考查先王之法的结果是一定要以农业为本,重视积聚粮食,量入为出以备凶灾之年,国家没有六年的积聚。就叫做危急状况。

武帝元鼎二年,平原郡、渤海郡、太山郡、束郡都遭了灾,老百姓饿死在逃荒的路途上。

二千石官员不能提前考虑到会发生这样的灾难,才到了这种境地,幸亏皇帝发布诏书,命令予以救济,老百姓才得了活路。

今年年景不好,谷价猛涨,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还确缺衣少食的人,到了春天的时候,恐怕更加厉害,没有多少可以用来做救济的粮食。

西羌也还没有平定,军队还在外征伐,战乱频仍,臣我十分担心,希望陛下早些考虑应急的措施。

望陛下爱护百姓,遵从先帝仁德的故事,来安抚百姓。

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建议,并予以施行。

魏相又多次上奏宣帝,说:臣侥幸在朝为官,没有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职责,没能广泛地教化人民。阴阳之气没能调和,灾难祸害不断,罪过在我们这些大臣。

君主按天道规律行动止息,顺从阴阳和调之道,那样才会日光月明,刮风下雨都按时令节气,冷热均匀适度。

造三方面顺当了,才能免除自然灾害,五谷丰登,丝麻成熟,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百姓才能免除灾病,衣食丰足。

如果能够这样,才会国君尊严,人民喜悦,上下不互相埋怨,政治教化顺利,礼让仁义可以兴盛。

刮风下雨不按时令,就会毁坏庄稼;农业毁坏了,人民就会饥寒交迫;人民忍饥挨饿,就会不顾廉耻,这是强盗小偷祸乱产生的根源。

愚臣认为阴阳之道是国家大事的根本,是百姓命脉所系,从古以来贤人君子没有不遵从它的。

皇帝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认真遵从自然天地法则,并借鉴先贤先圣的经验。

丞相萧何、御史大夫周昌和将军王陵、太子太傅叔孙通等大臣商议说:'春夏秋冬皇帝该穿的衣服,应当效法天地的礼数,其中体现出入和。

所以上从天子王侯和有封地的国君,下到亿万百姓,如果能效法天地,顺应四季的变化,来治理国家,才会避免祸殃,得终天年,这是奉养宗庙安定天下的重大礼制,臣请求皇帝效法它。

中谒者赵尧掌管皇帝春天的活动,李舜掌管夏天的,儿汤掌管秋天的,贡禹掌管冬天的,四个人分别掌管一个季节。'

大谒者襄章奏请皇帝,高皇帝下诏说:“可以”。

孝文皇帝的时候,在二月份向天下布施恩惠,赏赐孝顺的人、努力耕田的人以及疲病的士兵,祭祀为国事死难的人,做这些事的时间十分不合时令节气。

御史大夫晁错当时做太子家令,向孝文皇帝上书说明这些。

臣恭敬地思考陛下您对百姓臣下恩泽十分深厚,灾难却不停止,臣私下认为恐怕是您的诏令有不合时令节气的。

希望陛下您挑选明了经义、熟知阴阳之道的大臣四个人,分别掌管一个季节的事情。

时令到了就明确上报自己掌管的皇帝应该做的政务,来顺应阴阳之道,那可是天下人的大幸啊!

魏相多次上书,陈说该做的事情,宣帝采纳并施行了他的建议。

魏相命令掾史查访各郡国的事务以及从家里休沐回到官府,就禀报各处的异闻奇事。

有时有反叛的贼寇和自然灾害变故,郡守不上报,魏相总是向宣帝上奏说明情况。

当时丙吉任御史大夫,与魏相同心辅佐汉宣帝,宣帝十分看重他们。魏相性情严峻刚毅,不如丙吉宽和。

而萧望之,出身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其祖、父皆隐德不仕,以田为业,萧望之好学,研究齐诗,师事后仓达十年。

京师的儒生们对他都很称赞。

那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举儒生王仲翁、萧望之等几个人,都被召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