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的奏疏到了朱载坖的案头之后,朱载坖没有第一时间批准,而是将李春芳的奏疏下部议,令内阁、吏部讨论李春芳的奏疏。
其实朱载坖主要是对于李春芳所提出的吏员等级有所疑虑,毕竟按照李春芳的设计,吏员们分为五等十级,那么一个吏员就算是最为顺利的情况下,也要十年才能晋升到流外一等上来,只有晋升到了流外一等上的吏员,才有资格参加吏员升入流内官的考选,这样一来的话,吏员要想升迁为官,最少也是十年的光景。
十年才能参加考选,即便是考选通过,也不过是一个从九品的流内官,朱载坖担心这样严苛的条件,会导致吏员们的积极性被挫伤,最终又回到因循苟且的老路上来了。
所以朱载坖之前曾经和王锡爵、申时行、许国等翰苑官员商量过此事,但是他们都认为,吏员十年升迁进入流内,他们认为不仅不算长,而且还短,他们给朱载坖算了一个账。
一名书生从发蒙读书,到下场科举,经过县试、府试、院试、科考、乡试、会试、殿试七次考试,殿试只考一场,其余各次考试三到五场不等。如果时间来不赶直接科考,则在科考前一年还有个岁考,到状元共八次考试。因为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免朝考,其余进士在殿试之后还有个朝考,最少要八场考试,才能够得官。
其中所耗费的时间,何止十年啊,大明连中三元的商辂商阁老,宣德十年就中举,直到十年之后的正统十年,才得中状元。
现在的首辅李春芳更是如此,嘉靖十年就中举,直到十六年之后的嘉靖二十六年才得中状元,所以他们认为十年不是太长,而是太短,生员们在科举之路上,皓首穷经,一生不得中举人的大有人在,吏员们十年就可以参加考选,进入流内官,这对生员们不公平。
对于他们的这个看法,朱载坖虽然表示理解,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增加吏员们参加考选的时间,毕竟吏员们的起点比之进士实在是太低了,进士出身,一授官最少也是七品正印,吏员们考选出身,不过是从九品的小官,不要小看从九品到七品,可能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跨越的距离。
所以当朱载坖将李春芳的奏疏下部议之后,杨博就认为十年实在是太久了,会挫伤这些吏员参加考选的积极性,杨博认为,流外分为三等九级,吏员只要是得中中以上的考语,就可以升迁,九次考核中,六次得到上等考语,考选之后就可以获得从八品的职务,这样一来,吏员们才有动力积极为朝廷做事。,
除此之外,吏员的等级还和待遇直接挂钩,经过吏部和户部的商量,杨博认为,最低一等的流外三等下吏员,每年工食银六两、本色米麦六石,而最高一等的流外一等上吏员,每年工食银十二两,本色米麦十八石,在现在已经是非常高的数字了。
对于杨博的这个意见,朱载坖认为还是可行的。令内阁参详拟定。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小节,现在满朝官员、吏员,关心的事情就是吏员升入流内,到底是个什么章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