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上任后,面对堂兄宇文护的专权,并没有像两个哥哥那样针锋相对,而是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麻痹宇文护。

宇文护见这个堂弟对自己极尽阿谀奉承,并没有放松警惕,俩人就这么着都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并不牢靠的关系。

宇文护带队攻打北齐,结果一败涂地,这次出征使宇文护在北周的威望大打折扣,也为宇文邕铲除专权提供了机会。

公元572年,去同州出差回来,同州就是现在的陕西大荔。宇文邕亲自到宫外迎接。

按照礼仪,宇文护得先拜见皇帝交差,然后去拜见宇文邕的母亲,也就是宇文护的婶婶。

宇文邕接住宇文护,哥俩一路有说有笑,一片和谐。

宇文邕从怀里拿出一本书,对宇文护说,我的母亲年龄大了,还天天喝酒。我们几个兄弟劝过多次,却总是不奏效,所以想请哥哥劝一劝,给太后读读这本书,让少喝点。

孝敬老人,那是所有人都无法推辞的,更何况他们这种身份地位,更应该为天下人做出表率。宇文护没有任何理由推脱,也乐的做这种事,便接过那本书。

看了看,是《酒诰》。

酒诰是周公旦所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禁酒的书。其大意是商朝的纣王就是因为酒而亡国的,所以酒一定不能经常喝,也只有祭祀时候才能饮酒。对于那些酗酒以及聚众饮酒的,应该抓起来杀头。

对照酒诰想想,劝大家少搞那种群聚会,否则被周公旦抓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另外经常找理由聚餐喝酒,过这节日那节日的,都尽量减少吧。

不过我个人认为,很多东西在人不在事。一把刀在厨师手里做出美味佳肴,在罪犯手里那就是凶器,你总不能把罪过怪在刀本身吧。

高速公路出行便捷,但出车祸也挺多的,这时候是埋怨车还是路呢?

所以酒也是同样的道理,明知道自己半斤的量,非得喝一斤,能怪酒吗?

最早酒是用来祭祀的,可不是老百姓谁想喝就能喝。可以说它最初的功能跟咱们现在烧纸钱差不多,明知道烧纸钱没什么用处,但是还得烧。

闲言少叙,宇文邕陪着宇文护,来后宫见文宣太后。

进来一看,嗬,老太太还在喝着呢。大家都是一家人,也没有过多的客套。宇文护先是问候了几句,说婶婶以后年纪大了,酒还是少喝点吧。我这里有本古人写的书,要不侄儿给您老读一读?

老太太是看着这个侄儿长大的,可以说从小就有一种亲切感,如果是平民百姓,不存在争权夺利,一定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只是帝王家没什么亲情可言,牵扯到皇帝宝座,只能六亲不认。但面对掌握着实权的侄子,只能曲意逢迎。

读就读吧,老太太能说什么呢?就这么着,这边慢条斯理的喝着小酒,面前站着一位读酒诰。

酒诰并不是长篇大论,真读起来,用现在的话估计几分钟的事。

早有预谋的宇文邕,悄没声的转到宇文护背后,从袖筒中取出早就准备好的玉珽,照着宇文护的后脑勺,使出吃奶的力气,啪的一声,玉珽碎成数段!

看到这里就有点奇怪了,既然早就想杀了宇文护,你好歹弄个金属武器下手啊,干嘛要用玉珽呢?

玉珽是啥玩意?

电视剧里演过,古代特别是宋朝以前,大臣上朝时候,手里拿着的那个芴板,大概就是这么个东西。只不过材质并不是固定的,以象牙为最常见。玉制的当然得看是出自哪里的玉,和氏璧的话肯定最贵重。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