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找来了二哥费仲琛。“二哥,帮我找个养猪的专家。”
“养猪?”
二哥费仲琛有些不解,你这营长当的好好的,怎么又要养猪?
李振华和他说道。“我发财的事情你应该听说了吧?”
“满京城的人都知道,可是这和养猪有什么关系?”
费仲琛还是不理解。
李振华解释道。“猪是什么?”
“大肉啊。”
费仲琛都快被逗笑了。
在民国,甚至是清朝,或者更早的大明王朝,猪肉都是民间,社会不可或缺的东西。
为了杀猪,老朱家还做了个禁止杀猪令,一时间闹得是全国反对,最后不到三个月,不了了之。
杀猪就杀猪吧,老朱家也不能和全天下对着干啊。
那是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后,城市居民迅速增长,猪肉的消费量已居各种肉类之首,并有了“大肉”的美誉。
因明代皇帝姓朱,为了所谓的“避讳”,朝廷要求行书中凡有“猪”字的,必须用“彘”“豕”等字代替。
民间所称的“杀猪”,被改为“杀万里哼”——因猪整天哼哼唧唧的,所以“万里哼”成了猪的别称。
正由于“猪”与“朱”的谐音,正德皇帝出生于弘治四年(1491年),为辛亥年,属猪的。
有一次正德皇帝巡至仪真时,恰逢29岁生日,当地官员为他备下美味佳肴,以为朝贺寿宴。
可当武宗看到酒席桌的猪肉时,忽然想起自己的生肖,不觉大吃一惊:这吃猪肉不就是吃他么?由此又想到大明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朱”与“猪”同音,杀猪吃肉不就是吃掉朱家天下么?当即传旨,颁布《禁猪令》,告知天下,禁止养猪、杀猪,违者充军。
这道荒诞的圣旨下发后,民间哗然,但谁也不敢抗旨,所以已经饲养的猪不能宰杀,只好放逐,任其逃生。
《禁猪令》发布不到三个月,东阁大学士杨廷和向正德皇帝奏了《请免禁杀猪疏》,要求废除《禁猪令》。
此时顺天府各县也纷纷奏,认为《禁猪令》实不可取,百姓怨声载道。
而礼部也奏,说官猪圈已无祭祀所用之猪头、猪肉,只好用羊肉代替,实在不合礼法。
御膳房总管也书,“大肉(猪肉)皆无,难以为膳。”
无奈之下,正德皇帝只好颁旨取消了《禁猪令》。
虽然《禁猪令》只实行了三个多月,但是放跑的猪可抓不回来,导致京城地区的猪价价格暴涨,老百姓怨声载道。
清廷入主后,养猪业进一步发展,因为满族的先人在东北时便以“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著称。
每逢年节,都要用猪祭祀诸神,祭后分食其肉。
随着京城人口的增长,对肉食的需求也大为增加,每过春节,京城常常要杀猪近十万头。
猪肉成为京城的主要肉食,既是富人的日常肉食,也是穷人的节庆膳食。
乾隆至光绪年间,京城大大小小的猪市、猪店和猪肉杠(也称肉铺)有二三百家,直到民国初期仍有百余家。
1919年《京师总商会众号一览表》中,对猪市大街的猪行商会和猪肉食品同业公会有所统计,其中宰杀、收购、批发、加工猪肉的作坊就有80余家。
1949年京郊农村养猪存栏达36.4万头,年出栏肥猪近20万头,销往京城各大市场及乡镇街市。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