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今丁原败亡。
董卓手中又掌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党羽众多。
而且董卓本人凶残毒辣,如果主动出击,只能是以卵击石。
要知道如今的洛阳,已经没有能够制约董卓的人了。
更何况,要想除掉董卓,绝不仅仅只是安排人手去进行刺杀,就可以简单完事的。
在刺杀之前,如何去团结各方,在刺杀后如何迅速稳定朝局,安抚军心,是一个不得不提前规避的问题。
否则,他们身死是小。
要是让年幼的皇帝,也跟着一起冒风险的话,他们可就要遗臭万年了。
董卓是地方军阀,边将出身,积累军功而至高位。
其实,在门第观念很重的东汉末年,武将的地位,是远远都不如士族的。
当初的董卓,甚至在进京之前,都一直被认为是袁家的故吏,只是因为曾经跟执金吾袁滂共事过。
这个时候的政治环境,就是大将军开府外戚执政。
而宦官作为皇权的衍生。
天下士族则是朝廷的中间力量。
三种力量,维持朝廷的平衡。
所以,董卓为代表的边将,根本不被放在朝廷诸多大臣的眼里。
董卓进京执政之后的情况,也是因为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士族和边将成为仅存的政治力量。
根据东汉两百年政治斗争,边将都是不重要的配角,对朝廷没有影响力,属于可以随意打发的小角色。
可是在外戚和宦官都没有的时候,士族失去支持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斗不过边将了。
其实东汉三国时期的军阀,无非两种。
一种是世家大族,比如袁绍、袁术、刘表、刘焉、陶谦这些都是士族。
另外的其实多是边将,诸如董卓、刘备、孙坚、吕布、臧霸等人。
这一点,其实也是因为两汉时期,中央的兵力并不强,一般的常备部队,仅数千人。
真正掌握部队的,都是边将重镇。
尤其是在羌族之乱,消耗非常严重的情况下,那些围绕羌族之乱造就的边将集团,绝对是一股强大的实力。
不过,正常情况下,边将的势力并不在朝廷,而在军队。
所以,在董卓进入洛阳,不论背后是怎样的阴谋,董卓本身的势力,绝对是不容置疑的。
于是,王允表面开始一味听任。
甚至顺从董卓的安排,只是为了能够让董卓能够,放松对于自己的戒备。
实际,王允他却在私下里面细心的计划着,周密布置。
董卓大军正式进入洛阳后,为了站稳脚跟和扩大势力,曾极力拉拢朝中有影响的官员。
王允不动声色,顺势归顺,尽量迎合。
甚至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来换取董卓的信任。
所以,董卓见王允不但具有才识,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毫无二心。
于是,便把王允当作了自己的心腹亲信,之后更是对王允不生丝毫疑心。
无论朝政大小,都托付给王允处理。
放眼东汉的官制。
一个官员,如果同时拥有领导百官和参与决策的权力。
那么,不管他的官名叫什么,他就是真宰相。
而东汉的制度,一般是避免出现真宰相。所以把宰相的权力拆开了。
百官之首的职位,是司徒。
国家的决策机关,是尚书台。
作为东汉实际决策和发号施令中枢机关,就连皇帝的诏令由尚书草拟,官吏的任命尚书也可以过问。
可以说整个东汉政务,均归尚书台管理。
其主官尚书令,在制度属于少府,秩仅千石,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
但现在的王允,既是司徒又是尚书令,那就是相当于是宰相了。
所以,在董卓入朝之后,王允更是做到司徒兼尚书令的文臣巅峰了。
于是,他就开始忽悠着董卓,去给党人平反。
给名士官做。
同时不给董卓自己手下的军人,特别好的职务。
于是,虽然局面已经够糟了,但也算保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
飞卢18周年品牌升级回馈读者!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8月10日到8月20日)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