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觉得合乎其理,理所应当。

甚至就应该是这五本书。

要知道,儒家有五圣。

分别为圣人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

而这四本书,恰恰就是这“五圣”中的其中四人所著或跟其有关联。

《孟子》为孟子所著。

《大学》为曾子所著。

《中庸》为子思子所著。

《论语》,虽不是孔子所著,但却是记录其言行的典籍。

这四本书组成“四书”,孔鲋只觉恰如其分。

除了这个地方疑惑外,他还有其他不解之处。

如里面提到的“六经”、“十三经”与“十五经”。

“六经”他自是知道,诗书礼易乐春秋!

然“十三经”的称呼,他可从不曾听说过。

更为怪异的是,他数来数去,也没数出十三本“经”来。

“六经”加上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也才九经。

就算再加上《孝经》和《尔雅》,也才十一经。

还差了二经。

总不会是再从“四书”里面抽两本出来,凑成“十三经”吧?

没错,还真就是这样。

就是把“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拿出来组成“十三经”。

其实,能让孔鲋凑成“十三经”,属实是巧了。

在原“十三经”中,并不包括《乐经》。

因为《乐经》已经失传。

也不包括《春秋》。

因为将《春秋》分成了“春秋三传”

然后增添了《仪礼》和《礼记》这两本经典,形成“十三经”。

只不过,赵高在背《三字经》时,将“大小戴,注礼记”这句话,给直接抹除了。

因为“大小戴”指的是西汉的戴德与戴圣叔侄俩。

而现在是秦朝。

所以,现在根本就没有《礼记》这本书。

正好,《三字经》中又没提到《仪礼》一书。

没有了《仪礼》和《礼记》。

再加上《乐经》现在尚未失传,和孔子所著的《春秋》。

这一增一减之间,反倒是又恰巧凑成了“十三经”。

至于“十五经”就是再加上《大学》和《中庸》。

孔鲋想到这,心痒难耐,就立即迫不及待地询问赵高缘由。

赵高便回答说是,一开始觉得《论语》与《孟子》不错,就想着凑成“十三经”。

可最后觉得“四书”都很赞,于是索性就都加了进来,形成“十五经”。

赵高自不会实话说出他删除了“大小戴”这件事。

其实,赵高删除的地方远不止这一点。

现在的《三字经》,他修改了很多封建糟粕,以及不合时宜的地方。

毕竟,《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所写,肯定会写到秦以后的事。

再加上后世不断修订,便是宋以后之事,都略有涉及。

就比如其中“细数王朝”的一部分,《三字经》直接从三皇五帝讲到民国。

这赵高能保留吗?

保留下来,这就不叫《三字经》,而是该叫《推背图》了。

还有与之类似的地方。

比如“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香九龄,能温席”,“融九岁,能让梨”。

窦燕山是五代后周之人,而黄香和孔融是东汉时期人物。

还有“赵中令,读鲁论”,“苏老泉,二十七”。

赵中令,指的是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苏老泉指的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

都是宋朝时期的人物。

更别提什么“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都不是秦时典故。

哦,说错了。

“刺股”一事,倒是在先秦时期。

指的是先秦的苏秦苏季子。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