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选了三十名半大小子,跟随男人们去干活,这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刨去这些安排干活去的半大孩,领地内还有五十多各种年龄的孩子。

而五十多孩子中,又有一多半是年龄太小,还离不开人带的幼儿。

其中不乏两三岁乃至更小的孩子,这些年幼的孩子,大都是由年长的大孩子带在身边,替父母负责照顾。

而这五十多人,才是真正被李帝看入眼中的领地希望。

他们不用参与领地内的生产劳动,他们将会完全脱产,全天跟随李帝学习说话发音。

从零开始,学会说话的时间需要多长?

李帝表示一秒?或者两秒?

李帝啊一句,这些孩子跟着啊一句,啊过之后不会转头就忘。

那他们这些孩子,就算是学会说话了。

是不是很简单?

但是这样的简单,却是需要大量的积累,才能汇聚成最终的汉语。

前世的现代社会中,从零开始,熟练掌握汉语的日常用语需要多少时间,李帝不清楚。

反正自从他记事起,他好像就会说了,父母花了多长时间才教会他说话,李帝他也不清楚。

所以关于教化土著蛮夷说话,究竟需要多少时间,不是以李帝的教授速度来算。

而是看这些土著孩子们,对李帝教授的新知识,吸收理解的速度,是看他们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所以教导知识,教授土著蛮夷说话,就不能一股子劲的往后教。

教导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带领孩子们继续巩固之前的知识。

而李帝所选择的教学办法,并不是前世学校内的传统教学方法。

先教拼音,再教认字,写字……的这种科班模式。

而是带着一众土著孩子,在领地里来回巡视的同时,指着遇见的各种事物。

教授他们这是什么,该怎么说。

指到河,就教河。

指到树,就教树。

所以,相比于科班模式的教育,李帝的教学方法要更加适合这些什么都不懂的土著孩子。

有具体的事物,能够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学习。

他们的什么都不懂,那可是真的什么也不懂。

前世那些刚上学的孩子,最起码也都会说话,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也都认识,能够叫出名字。

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还不耽误李帝手中忙其他的工作。

现在有四大领地发展队代劳,李帝是不用直接参与领地的基础工作。

但这可不意味着他就真的是什么都不用管了。

教导孩子们说话的同时,李帝的手中还拿着一把匕首。

他要用那些修整木材时,留下的边角料,削出一双双筷子,一个个木碗!

李帝他知道单凭自己一个人,肯定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供领地全部人使用的碗筷。

但是谁说他要给所有人都发碗筷?

他就是想制作出十几套碗筷,足够领地的正式居民使用就好。

注意,这里的领地居民,是指被纳入领地系统,被他发放了身份木牌的那些人,而不是那些土著蛮夷。

既然李帝领地内的人,有了身份上的差别,那多少也要有一些待遇上的差别,才可以显出领地居民身份的重要性。

没有所谓的众生平等,当李帝的领地出现身份阶级,这一概念的时候,平等就永远都不会诞生了。

当居民与土著两者之间的待遇,出现巨大差距的时候,矛盾就会诞生。

为领地居民发放碗筷,就是李帝进一步激化矛盾的办法。

只有巨大差异的出现,这些土著蛮夷们,才会对李帝领地的居民身份产生向往。

也只有他们心中充满了向往与憧憬,他们才能拥有努力学习,发展前进的动力。

筷子的削制很简单,甚至能够同时削制数根筷子。

所以筷子是最快制作好的,反倒是木碗要比较麻烦。

因为木碗,需要掏空中间的部分形成凹陷。

不过他有一天的时间去制作碗筷,不急。

李帝带领着孩子们,先去修筑经流领地的小溪。

领地内的小溪,是从龙眼眼尾的那个缓坡上流淌下来的。

这是一条山雨露水汇聚而成的小溪,从龙脊平原起始,一路沿着龙眼山坳的低洼处,最终流淌汇入到外面的梁龙河中。

李帝他们需要把这条小溪的河道挖深,河道的两侧还要垒出堤坝。

既然选择了这处山坳建设领地,龙眼领地的眼尾处还是一个大缓坡。

雨天频繁出现的春夏天气,眼尾的缓坡可能会因为雨水汇集,而形成山洪和泥石流。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