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勤学练内功,咬定青山不放松。
良心买卖良心做,心虑旁人积德中。
------
想做好一个行当,先要成为这个行当的专家。
兄弟俩为了做好药材这门生意,都买了好几种书,恶补着专业的知识。
两个人都是工科出身,冷不丁学医学,还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医学,着实是需要费不少的劲,还好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很多植物都挺熟悉,虽然不知道那是药材,但现在一看立马就能记住是什么,也就学得更快一些。
老家的农户弄药材不分季节,只要是有,不管什么时候,掘地三尺也要都给挖出来,毕竟这可以换钱,但药材的采集是有季节要求的,这就导致有的药材在销售的时候被检测含量不够,以前兄弟俩也没在乎,以为是老家药材的品质本身就不好,看了书才知道是采收的季节不对,原来当地的很多种药材的品质都是上乘的。
品质的差异就是差价,有时甚至能够差到一半多,以白头翁和苍术为例,当地的药材都是上好的,但是由于采收季节的偏差,有的产品就变成了含量不足,卖价降了一大截,但这个局面短期内没有办法改变,兄弟俩还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农户只要是卖了换钱,哪还管什么时候采收含量高,这个农户不采,别的农户就给弄走了,反正是公共资源,谁采算谁的,这样的状况,还是挺让人无语。
天光在熟悉每一种药材的相关内容,怎么采集,怎么加工,怎么使用,这些知识对后面制作出高品质的药材都是保证。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只有把药材的品质管控好了才能够有更大的市场。随着国家这几年对中药材质量管理越来越严,各地的药材商要想适应,就必须把自己的产品质量先做好,以前产品质量差还能够想办法卖出去,现在这样的路子越来越窄。以农残或重金属超标为例,以前有的不良企业还敢通过压价的方式收购,现在却直接就给退货,他们没有这个胆子。
产地鲜加工是国家新近出台的政策,兄弟俩做得正是这样的事情。
整个流程,天光和天明不知道私下里各自模拟了多少遍,有时候也会交流某些流程是否有改进的空间,这很重要,是保证药材品质的关键,挑拣、清洗、切制、烘干、包装,这是当地很多种药材的加工流程,已经深深刻在两个人的脑子里。
天光一直认为切制是在烘干的后面,但是通过查资料和一段时间以来制验的经验,他才把这两道工序弄清楚,两道工序的差异虽然在最终产品的质量上体现不明显,但是在成本上的差异却是很大的,无论怎么测算,鲜切都比干切有更大的优势,而且专业书籍上就是要求这样的,之所以一直干切,是因为很多药材产地不具备鲜切的条件。
随着对中药材产业了解的越来越深入,天光越来越感受到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他意识到,只有把这个责任履行好,才能够保证他们获得更大的利益,现在当地的市场,竞争是无序的,都是各顾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现在太需要这样的一个规划了。
老家野生药材的资源很丰富,这几年因为农户的无序采集,每年的产量都在下降,很多品种得不到休养生息,已经快到了无处可采的境地,更为可惜的是,这样的品种,有的家种不成功,后面别说野生货收不到,连家种货都成问题,这必然导致当地中药材市场的萧条。
在天光的认识里,老家这样的中药材大县如果走到了这一步,那就是全县的人,尤其是做药材的人的悲哀,只知道坐吃山空,不想着可持续发展,目光短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