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家里搬家,在一堆废旧书报里翻出一堆破旧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各种学校的奖励,有些本子被当做日记本,有些就在里面胡记乱画,有些封皮虽旧,内页却是崭新,就坐在地上翻看起这些当年的记忆。忽然就想起来,有三本是写了一部小说的,这当年无比珍重的小说承载了最宝贵的记忆。于是把整个书柜都翻腾一遍,终于在最内侧的角落里找到了它们,此时已累的大汗淋漓,顾不得许多了,就地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这一读,时间就回溯到了当年的初三,回到了最怀旧的年代。

再次回味,无尽悠长,过后却是感伤。记忆跳回现实,人到中年,各种压力早已接连而至,上有老下有小,工作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为家人亲人而活,再苦再累也无怨,记得张爱玲曾说:“中年男人时常觉得孤独,因为每天早上当他醒来,四周都是需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泪流满面,人生几十年,就是在感情与生活中挣扎。

有研究发现,人类具有选择性记忆的功能,痛苦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淡忘,美好的记忆则历久弥新,能长久保存而不褪色,这也是像好了伤疤忘了疼,记吃不记打等俗语的由来,有励志家常常鼓动人说:不能留在回忆里,不能活在过去,要着眼未来。诚然此话有一定道理,但人的一生就那屈指可数的美好记忆,为什么不能时常回顾而愉悦其中呢?我始终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高兴,这种精神层面的愉快绝不是物质享受可以带来的。很多事业有成的人回忆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光是学生时代,是每个月拿几百块月薪的时候,有人觉得说这话这是在装,真的不是装,幸福不幸福和有没有钱没有本质上的关系。中学时代的我,口袋一般不会超过两块钱,那时也没有手机,每天就是上学放学,到了初三更是学业繁重,但正是这一年,点点触动内心的,最纯的,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成就了我人生最美好的一年,至于每天学习到晚上12点,反复做试卷背诵应考等等事情,现在基本已经一点细节都想不起来了。

本书初次动笔是在1997年的夏天,一暑假时间写完三本笔记本,相距至今已有22年。当时也是随心而写,只是觉得这段时光应该被记录下来,可惜那时年幼,文笔不济,直到修改到现在,有些段落语句仍很粗糙,但那时却是兴奋不已,还记得完成第一本后,借与同学们看,他们大多都是书中人物原型,传阅过十几人,再返回我手中,本子都已快散架,一怒下追问,答曰:“反复翻看好几遍,不小心翻烂了。确实好,比《花季雨季》好看。”《花季雨季》是那个年代,学生写学生故事的全国最红的小说,大人们基本是不看的,他们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的语言,学生间的交流方式,也就是代沟,让这本书只在学生中广为流传。我并不是说我的小说一定强过那本书,我只说我的书是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和事件,力争写到极致的细节,更能引起同时代人共鸣。而我的同学给我的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写下去的想法,但也有遗憾,只写了3本,留下的疏漏还有很多很多。多年后大概是2006年,当我决心把三本笔记润色补充成书时,下笔就再也找不到当年的语言了,学生间的对话若以成人的口气和思维去写,绝对会谬以千里。后来我决定,书中对话部分,尽量还原当时的原话,无法还原的,尽量找回学生的口吻,这就是我当做最高追求的写实!书中人物的做事对话难免会让成人们觉得青涩幼稚,甚至可笑,以成人眼光去看,理应如此。但主人公们也只是15岁和12岁的年纪,当我们以此视角再去看时,成人化的语言和行事,绝不会出现在他们身上的。《红楼梦》是不朽的经典,林黛玉11岁初到贾府,事事留意处处小心,不多说一句不多走一步,每当读书至此,11岁的小女孩竟如此深沉老成,让我仍觉得有些脱离现实,当然,抛去古人的早熟,主题是成人的故事这些因素,这部名著启迪我的仍旧是细致的写实。而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的读者们无论是80年代的过来人,还是现在正在上学的学生,都能在看书之余,重温起自己的年轻时代的珍贵回忆,或正在发生的即将成为您一生宝贵记忆的经历。

本书仍旧是在写爱情,写人生最宝贵的初恋。小说家们创作,要么气势恢宏,要么百转千回,写爱情小说也必海誓山盟,海枯石烂,天荒地老。不论轰轰烈烈或凄美绝伦的爱情,都不会是人生的第一次。最初的青涩,懵懂,单纯的喜欢也许已被淡忘,但自扪心底,记忆里最能留住的是不是第一次让你动情的人?或许已经多年未见,心底是否还有待期能在某一天再遇当年的她?《食神》里有一小段,女粉丝献花,周星驰幻想是自己初恋,他对着镜子十几遍的练习巧遇:“这么巧。”不愧为喜剧之王,这么一小段就尽现初恋的感觉。

本书的第一次补充润色结束于2008年,距今已有十一年了,期间我再未动过笔写过任何文章,如今重拾起来,仍旧觉得整个故事只是主线的框架,还需要更多的丰满和扩充,我的想法是,力求展示出80后这一代中学生的最真实的生活,以及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侧面状态,而其中艺术的加工也必须源于真实,而不能让读者感到丝毫的虚假。这样的构想,虽十余年未动笔,仍踌躇满志。凡事就怕认真,只要认真到呕心沥血的程度,我相信一定会绽放出绚烂的烟花。

我从小爱看小说,深受陕西作家的影响,贾平凹先生的书是我最早的启蒙,第一本是《浮躁》,而后的《废都》,《高老庄》早年都看过许多遍,还有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也是案头必备,这些精神食粮,都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伟大作家的思想以及对作品故事的驾驭力,都是我所望尘莫及的,但这也正指引了我不断向着宏伟的目标去不懈努力!

写了这么多,还是让我们回到书中,一起去重温我们的九十年代,一起去见证这部作品的诞生!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