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再乱,局势在风起云涌,权贵子弟的日也是逍遥的,况且大秦正值盛世。

刘秀这些日忙碌不堪,各级官员逐一应付周旋,叶丛云时不时拉着他吃酒喝肉,一晃明日到了大朝。

三月十二大朝开,弃旧迎新,大朝前一日文武开始忙碌,六部衙门积压案件开始处理,明日大朝不是烽火急件,是不会惊扰秦皇。

大朝时秦皇总结往年功绩,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这日刘秀清闲了下来,于密室中修炼,盘膝而坐,呼吸吐纳,可是心中烦乱如麻,静不下来。

“唉,实现心胸抱负,反而不及当初心态平和了,世事无常,道教说天心难测,人心难道可以预测吗?”刘秀走出密室,近来修为荒废,不急于一时半会了。

“王爷,您试试这衣服合身不?”柳儿端着礼部新赶制亲王蟒袍,声音疲弱,这些日子她也是忙坏了。

刘秀试着衣服随口问道:“府中一切安好。”

柳儿整理着衣服,漫不经心道:“府内一切好着呢,前些日子忙了些,各方应酬,新进的丫鬟小厮也不长眼,现下几天逐渐安稳了,倒是外面流言蜚语的。”

刘秀问:“流言蜚语?”

柳儿道:“可不么,早时候出去采办,听说六公主闹腾不像样子,寻死觅活的。”

“是哪个不长眼惹了六妹。”刘秀好奇,秦皇只有一个女儿,平时是宝贝的,刘洪,刘京都对妹妹谦让和煦,谁敢招惹她。

柳儿一边整理衣服,一边絮叨:“不是要紧大事,这不前日子太后召主公进宫,出来时候就这样子了,听个宫内小太监说,皇帝为公主选了为驸马,别的具体不知道了,六公主也是,女儿家早晚要嫁人的,何苦来哉,连的外面分言风语,有的说六公主已经芳心暗许了,陛下棒打鸳鸯,有的说陛下要六公主下嫁南岭蛮荒,说什么都有呢”

“已经定下了吗?”刘秀心中暗自揣摩,这种公主皇子婚娶,往往宫里太监宫女知道的最早,柳儿在宫里有点香火情,现在周王府更是冉冉升起,消息自然灵通。

三月十二,大朝开,文武朝拜。

刘秀从龙鳞门入皇宫,穿过麒麟门走在青玉石御道上,心中莫名,朝觐时候是只能低声下气,偷偷从承天门旁的小门奉承门入宫,短短月余光阴,已经堂而皇之的午门听政了,这固然是皇帝恩泽,可也有修炼道术原因。

大朝不是在明德殿而在午门,这日百官集聚,不论官职大下有无上殿资格,都立于午门聆听秦皇训诫。

午门不是城门,是座丈高的亭台,秦皇高坐云端,下方文武依次而立,绵延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刘秀是皇子亲王,长幼有序,君臣有别,自然不会与百官同舞,而是站在秦皇身侧,俯视文武。

三呼万岁,百官跪拜后,太监开始宣读秦皇训示,惩罚赏赐官员,往例而循都是心中有数的事情,没有多大的风波,平稳进行。

太监宣旨完毕却是没有依例退朝,而是退在一边。

秦皇手指敲击着龙椅,良久道:“自上古圣皇至十六皇朝混战,大启一统至大秦,数万年时光,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业,世事变化,唯有圣皇遗留世家不变。”

“陛下圣明,世家遗风高雅,子弟皆有古之圣贤风范,实在大秦子弟学习楷模。”不知道是不是读书读傻了谏议参事,说出这番话后,午门一片沉寂。

素来抱团,喜欢群起而攻之的文鸾台的黄门郎们这次选择了沉寂,一个个眼皮子不抬。

一向稳如泰山的谏议大夫,文鸾太头把椅子,帝师黄石神色有点哀其不幸的意味,怎么有这么个不长眼见的下属。

往昔如老僧入定,百官之首的陈鸿飞,脸上的肌肉是轻微动了动。

“真是有不怕死的。”刘秀暗自觉好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