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森教授脾气有些古怪,就和他古怪的思维方式一样。他时常告诉学生对一切理论都要持有怀疑态度,就算把物理大厦的强大支柱推倒也在所不惜,否则上个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不会产生。他自己确实也是这么做的。胡森教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推翻了学术界的一个权威理论,他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原来,大学物理学的晴空中起了一朵乌云,物理大厦摇摇欲坠。两所著名大学的科学家分别做了同一实验,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震惊学术界的理论。胡森教授凭借他敏锐的直觉和深邃的洞察力认为理论应该是错误的,这与两位科学家的结论相悖。
“上帝是微妙的,但是上帝没有恶意”,胡森对自己说道。胡森就自己亲自做了一次实验来验证理论。他不相信权威,只相信真理,真理是实验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那两位科学家的名气都比胡森大,当胡森说出自己的打算时,同事们都在笑话他。他把这些嘲笑象蜘蛛网一样轻轻抹去,根本不在乎它们。他亲自设计好了实验方案,要让实验来证明一切。
胡森之所以令人钦佩,是因为他从方法论的高度拒绝让这些“事实”来决定理论的命运。他断然声称“两位科学家根据实验观测结果提出了理论,在我看来,这些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巧合。我敢肯定他们错了,因为他们根据实验提出新理论的基本假设,不是从总结了大量现象的理论体系得出来的。”
支持胡森教授的人认为这是很有特色的见解,有些人把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作为赞成或反对理论的首要决定因素,而胡森不赞成这种观点,这正是他与反对者们的决定性分歧。尽管现在的“实验事实”很明显地有利于他的对手的理论而不利于他,他却仍然认为,即使两位科学家的实验数据没有篡改和造假,但他们的理论所具有的那种特殊性,更值得人们注意和反对。
胡森打算拿出证据证明两位科学家的实验和新理论错了。他只是根据“灵感”和“直觉”认为它们“不可能”正确,因为其中的一些基本假设是孤立的、任意的。他认为,基本假设必须覆盖很大的范围,最理想的情况是覆盖整个物理学,而不是针对特殊情况而特设的。他深信那两位科学家的实验有误差甚至错误,因为理论无法从原理中得到,不能通过特定的假设来建立新的理论。他没有从理论中得到“从那些看来十分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的那种壮丽的感觉,他必须批判理论。
在实验室里,胡森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地守在飞速运转的高能加速器旁工作。这种加速器建造精度很高,用大立体角的探测器来探测产物。他们注意着每一个环节,没有丝毫马虎,确保每一个实验数据都准确无误。胡森教授为这个实验花了很多心血,为了设计实验方案,查阅了中外大量学术著作,征求了很多科学家的意见。只要实验数据可靠,就可以最终判定理论是否正确。即使胡森自己推翻了自己,他也会坦然面对,丝毫不能动摇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他希望自己是正确的,这就将证明权威人士也不是不能犯错误的。
幸运的是,实验结果支持胡森的结论,那两位科学家根据理论做出的预测无法在实验室再现,他们在实验中犯了一个不可察觉的小错误而使结果大相径庭。胡森教授成功了,他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他想必不会欣喜若狂,因为他从根本上很少承认理论,但他肯定还是十分满意:实验终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随之而来的是他在科学界的名声。
类似情景,在历史上总会重演,若干年以后,实验证实美国心脏病学家、哈佛医学院教授皮艾罗安维萨iernvers提出的心机干细胞理论是错误的,是学术造假,欺骗了医学界十余年,后来被其他医学家所推翻,正如此时胡森教授推翻那两位科学家的理论一样。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