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盈除了学校的书本,再也没有其它的书可看了。当然,他也没有电视看,因为家里面还没有电视。可能爸爸妈妈未必是买不起电视,而只是觉得没必要买。不仅是对玉盈家,对于河坊村来说,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前的最后一个十年已经过半时,电视机依然是一件奢侈品。他甚至连一台戏匣子(也就是半导体收音机,由于村里这个时候收音机主要用来听戏,所以乡亲们就俗称它为戏匣子)也没有。
村里到是有几台戏匣子,他有一次在村大队部的办公室里见到过一台。可要说到电视机,玉盈不仅是自己家里没有,而是连见都没见过。他只在学校的课本里看到过电视机的样子,听以前的赵兴水老师讲过电视机的作用。
他只能凭借自己的想像,描绘着看电视的快乐心情。山野之间的花草树木,村里村外的鸟兽虫鱼,这才是玉盈的真实生活。这样的生活,也足够丰富,足够多彩。
玉盈就在这充满了自然之美的乡村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学习着,成长着,享受着成长的快乐,也体味着成长的忧伤。
村东头儿的刘老四有一个在市里上班的表姐。这一年的夏天,刚进入头伏,刘老四的表姐托人给他捎来了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是他表姐家里淘汰下来的。
刘老四就住在玉盈家南面五十米处的斜坡上。刘老四今年三十多岁了,没有成家,独自一个人守着一处小院儿和两间土屋。这个时候,电视在河坊村还真是个新鲜玩意儿,以前还没听说过村里谁家有过电视。
河坊村的电力供应很没有保证,一年当中有一半儿以上的时候都停电。一旦停了电,屋子里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
照往年夏天,街坊四邻吃过了晚饭就都出门儿走到街上乘凉、聊天。反正家里头也是经常停电,要是在月朗星稀的晚上,街上兴许比家里还要亮堂呢。大家伙儿往街头墙角一坐,谈论着当年的天气和年景儿,展望着秋天的收成,既打发了时间,又省了在屋里点蜡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