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轲带着李江,回到家乡夹城,已经是中午。
“饿了吧,走,带你去吃我们的特色面食。”
面食在中国北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北方各地大到省,小到县,几乎全都有自己的特色面食。
晋省面食,据说一天三顿,每顿不重样,想要吃个遍也要三年多的时间!
夹城作为一县之地,面食种类自然比不上晋省,但靠着一招鲜的优势,在夹城也是拳打XJ拉面,脚踩S县小吃;放眼整个夹城的县城集镇,饸饹面馆的数量甚至比早餐店的铺面都多!
临近中午,正是饸饹面馆的客流高峰,食客交着钱,报着数,只听到一声声大小碗的问话,一句句一碗两碗三四碗的报数;
“人好多啊,你们这的饸饹真有那么好吃?”
好不容易交完钱的纪轲,回到座位,李江好奇地问,人数实在太夸张了,感觉所有人都来这里吃午饭了。
“正常啊,每天中午都这样的,要不怎么是特色面食呢,全夹城几十万人,中午出来吃饭的人,一半左右的人都吃饸饹面的。”
“为什么?不吃其他的啊?”
“那倒不是,主要是实惠!”
一碗饸饹面,纪轲记得他小时候是两三块,初中时候三四块,高中时候四五块,现在涨到七八块,虽然一直都加价不加量,但饭量小的人,一小碗饸饹面绝对能吃撑!
夹城人衡量饭量大小时,基本上会用饸饹面做标准:
轻松吃完一小碗,饭量小了点;加上一个火烧,正常范围;
轻松吃完一大碗,还算正常;加上一个火烧,饭量稍大;
一大碗饸饹面,加上两个火烧,或者一个火烧,一瓶500ML的饮料,才堪堪达到饭量大的入门标准!
“真的假的?那你买的什么碗?”
“两小碗,本来我是吃大碗的,不过我估计你连小碗都不吃完,把你的那碗挑给我一些,正好!”
“你还缺这么一块钱啊!”
“不是缺这一块,浪费多不好啊。”
饸饹面是用两口大铁锅做饭,一口专门煮面条,一口专门熬羊汤,案板上放着熟羊肉、葱花、香菜、辣椒油、味精等配料。
根据食客数量,每次下锅的面条量也不一样,基本上每次下的面条能够满足一波食客的总需求,所以纪轲、李江没等多久就见到了属于他们的饸饹面。
“面条这么粗!好实惠啊!”李江看着两小碗饸饹面,发自内心的感叹,这里的面食光靠量就足够秒杀大城市里的那些妖艳贱货般的同行了。
饸饹面的面条粗细甚至比武汉热干面还要大上一分,加上即便是小碗,面条重量也有400克;
小一斤的面条净重加上淹没面条的羊肉汤,铺盖在表层的大块熟羊肉片,翠绿的葱花、香菜;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肉多!量大!真实惠!
纪轲边吃面,边和家里的长辈通电话;因为是父亲去世第一年,按照夹城的风俗,新坟前三年,不光是他这个做儿子的要在祭日这天过去祭拜,父亲的兄弟姐妹也会过去祭拜。
纪轲也只是联系了他的大伯,父亲的大哥;自从这一家子兄弟姐妹九个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后,“长兄如父”的大伯义无反顾的撑起了这个家;
几十年如一日的照料自己弟弟妹妹,从成家立业到孩子上学看病,几乎无所不包的长兄,在他们兄弟姐妹心里,威信之高无以言表;
简单来说,这几十年中,唯一没有听他意见的人,除了当年的愣头小子纪轲之外,全家上下到现在还没有出现第二个!
纪轲只需要和这个大家长联系一下,剩下的事情就不用他操心,光靠大伯三两和通话,就能把事情安排的妥妥当当。
吃了一碗半饸饹面的纪轲和李江酒足饭饱的牵着手回到县城的家中。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